校地协同聚合力,科创融合探新径——携手共推极端环境材料与聚变技术创新

发布者:殷子钧发布时间:2025-08-08浏览次数:10

8月5日,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迎来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东华大学物理学院的专家团队,围绕极端环境功能材料研究、聚变科学与工程发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等议题,召开了一场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院长汪靖致辞并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概况和建设重点。他强调,面对极端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重大挑战,需要汇聚多方科研力量协同攻关。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依托复旦大学及兄弟院校的科研优势——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在粒子物理与核技术领域具有深厚积累,东华大学物理学院在等离子体物理与功能材料设计方面独具特色,期待通过整合各校优势资源,共同推进相关研究的创新发展。

交流环节,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强介绍了核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科布局及“三五四”发展战略框架。该战略强调理论、应用与实验研究的协同发展,重点推进粒子物理、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五大学科方向,并着力布局光核物理、未来能源等四大重点领域。赵强书记同时介绍了包括串列加速器、高电荷态碰撞平台在内的重要科研自建装置,以及300TW强激光器、CUPID中微子研究平台等在建项目的最新进展。他特别指出,将强化复旦核科学“理工结合”的特色发展路径,以物理基础研究和核技术聚变科学双轮驱动聚变科学与工程中心发展。东华大学代表团由物理学院党委书记丁可带队,由李莉副教授重点汇报了该校在高温等离子体物理、聚变诊断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通过先进计算平台的支持,东华大学已建立起聚变实验诊断系统,并在三维物理模拟等理论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李莉表示,团队将持续完善集成诊断系统建设,推动模拟平台联动开发,进一步深化特色研究方向。

聚变能源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材料是其‘卡脖子’关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极端环境功能材料研发与聚变科学研究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在强辐射超高温下的材料性能调控、聚变装置诊断技术等关键领域,存在巨大的产学研合作空间。两所高校愿与研究院一起建立合作联盟,高度开放共享相关装置,推动聚变方向的科研协同,共同明确科研及工艺制成优势,在材料工艺工程化、企业应用场景落地等关键环节实现深度融合。

依托义乌的“市场基因”与政策支持,合作将推动形成 “基础研究在高校、中试转化在义乌、产业应用在全国” 的协同生态,为国家极端环境材料创新与聚变能源发展贡献校地协同新样本。

  



END